我们如何在关爱与放手间寻找边界
最近,各大高校陆续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大一新生。家长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行李,满心欢喜地陪伴孩子踏入新的校园,开启人生新的篇章。在这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入学季,部分高校在入学当天为家长召开了家长会,这一举措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瞬间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。
实际上,高校为大学生家长开家长会并非今年才有的新鲜事儿。早在2002年,南京师范大学就为盐城籍学生举办了一场大型家长会,吸引了2000多名家长参与。会议原定上午9点开始,许多农村家长清晨5点就出发,现场座无虚席,讨论持续到下午两点。
如今更多学校开始推广。支持者说,这是家校联手的暖心举措;反对者问:已经成年的孩子,为何还需要父母与校方“对接”?
大学已不是象牙塔,而是社会的前哨。许多学生心理脆弱、生活能力欠缺,高校希望通过家长会建立支持网络,尤其对异地求学的学生,这是一种安全感的延续。
但问题也正出于此。
我们一边期望孩子独立,一边用一场又一场的家长会把他们重新拉回“被保护”的状态。有些高校的家长会包括新学期开学家长会、学期中汇报家长会、期末总结家长会、生源地家长会、专题家长会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会……仿佛大学生不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,而是仍需“托管”的大孩子。
这背后不是高校“爱管闲事”,而是一种更深层的集体焦虑:家长放不了手,学校不敢放手,学生也没学会接手。
家长会的本质,不该是学校与家长联合监管学生,而应是高校以专业身份引导父母——“你的孩子已经成年,请学会信任、尊重和出”。
理想的大学家长会,不应是成绩汇报、出勤点名,而是帮助家长理解:大学是孩子成为独立个体的最后一段孵化期。学校要做的,不是继续捆绑,而是科学地拆掉保护罩,教他们飞行——哪怕最初会跌撞。
教育的终极目标,是培养出能独立思考、勇敢负责的人。而家长与学校之间最好的默契,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场,什么时候该退场。
我们争论的从来不是“家长会该不该开”,而是教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。或许真正的成长,始于父母和学校都愿意说一句:“你自己来,但我还在。”